畢竟是八、九年前的事,記憶有點模糊,應該是某個合作或採訪目的,她走進店裡,來找老闆談事情。當時的我是那家選物店的店長,剛出版第一本書,佔用現成資源在店裡上架。以老闆的個性,那時的話題一定有帶到我,還有我的書。然後她離開前順手帶了一本,用自己的錢結帳。我還記得她要我加她臉書,說後需有幫得上忙的地方可以找她。如果沒記錯的話,我和她在現實生活中就僅僅那場一面之緣。
.
她是大公司新闢部門的總監,但一點也沒有總監的架子,那時候剛出社會的我,對大公司總監的想像不是那樣。我們成為臉友,但很少互動。一來是年紀不同、二來是社會輩份也不同,所以交集很少,但遇到某些可能有幫助的資訊,她會熱心地 pass 過來。後來我離職了,去了一趟絲路,寫出第二本書。出版社的行銷問我有沒有認識什麼適合寫推薦短文的人,我提了幾個名字,其中一個就是她。
.
說來有點吃別人豆腐吧,需要那個人才想到那個人,但她並沒有計較那些(或許有,但我相信沒有),連稿子都還沒看就先答應,並準時交了一篇比其他人都長的推薦短文。新書出版後,她收到公關書,主動拍照上傳,在臉書幫忙推薦。該篇貼文已無從撈起,但印象中她說她正一邊吃飯,一邊欣賞我的作品,說新書很美。新書宣傳期間她也幫忙喬了一些媒體,幫忙上廣編稿,或把我引薦到其他單位。什麼事都是她主動提的,因為我不敢要求,但她很願意提攜後輩,總是熱心幫忙。我們的訊息裡面還有她曾經鼓勵我的話,「加油用力打書喔!」她說。不管是當初或現在,我都覺得何德何能,讓一個這樣地位的人幫我做這些事,而我完全不知如何回報,除了感謝,還是只能感謝。
.
那之後,我們幾乎沒有聯絡。但每當接觸到旅遊產業,或該公司的人接觸,偶而還是提起這段往事。說來我們只是生命萍水相逢的過客,因為私人目的而有了短暫交集。她的生活、她的工作,每天有大量的這種過客,有深有淺,而這些過客都在這時紛紛悼念,追憶她種種的好。所謂無常,構成的要素鐵定包含「措手不及」吧,導因是新冠肺炎,聽聞惡耗時根本來不及反應,心中一陣惆悵,忽然感概自己是否愧歉了什麼,沒有好好回饋這樣一個好人。
.
和共同交集的朋友聊起這件事,我說:「我們有能力的時候,記得也要成為那樣的人。」朋友說:「好,這就是我從她身上學到的。」希望我們都能謹記這些話。
.
R.I.P 一路好走,謝謝妳。
.
(圖:不知為何,想到特拉布宗的海)